’平权法案’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高校录取方面,在增加黑人学生比例的同时降低了其它族裔学生的比例。问题是,白人群体在资源分配上向来不吃亏,有时候还占优,凭什么华裔要比白人的SAT网课分数高这么多才能被录取呢?
在美的华裔学生一直以来都认为,美国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招生录取程序上对于华人的歧视。
他们的证据是,’亚裔学生需要在满分1600分的标准化考试(SAT网课)中比白人平均高出140分才能得到相同的录取结果’。
并且他们还相信,造成录取不公平的直接原因是’平权法案’。
所谓的’平权法案’,并非指某项特定法案,而是指包含了由法律、政策、政府引导等各方面构成的一揽子行动。其翻译自英文’affirmative action’,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扶助运动’,其目的是要矫正在教育、就业领域由种族原因造成的不平等现象。
虽然美国宪法早就赋予了全体公民平等的权利,但直到1950、1960年代,种族隔离依然随处可见,无论是教育,还是就业,黑人都受到歧视。为了改变这一境况,肯尼迪在1961年颁布了相关行政命令,随后又推动了一系列法案,使扶助行动从政治领域扩散至社会领域。
▲肯尼迪
这场运动影响深远且广泛,不少高等院校也顺势而行动。
为吸收不同族裔的人群,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同时也为融合社会各阶层,自平权运动以来,美国高校就有倾向性地调整入学人群的比例,其中,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级名校都做了示范。
直接结果就是,在高校录取方面,在增加黑人学生比例的同时降低了其它族裔学生的比例。
当入学比例被限定,入学的竞争就会变得’激烈’,所以在不同族裔间的’同等分数不被录取’的现象屡有发生。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考试一直以来都会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才方式。只要采取严格的监督机制杜绝作弊,那么总体上,考试还是能被算作最反映学生’实力’的手段。虽然运气成分常有,但不具决定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相信,录取应该以分数为标准,择高录取。
所以一旦出现其他学生(例如黑人学生或白人学生)被’低分录取’的情况时,许多亚裔学生会本能地假定这是由不公平的录取办法所致。
可现实并不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总会呈现出某种类似的生活方式,这既有历史文化上的原因,也有政治社会上的原因。因为历史上长期的不平等待遇,黑人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总是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整个群体恶劣的生存困境。
虽然今天在法律上落实了平权,但是在生活领域的资源分配上,并不能在第二天就被矫正过来,毕竟,群体困境的摆脱并非朝夕之事。这里需要一个代际更新的过程。鉴于这一点,对于黑人学生放低点要求,大家也都表示理解。
问题是,白人群体在资源分配上向来不吃亏,有时候还占优,凭什么华裔要比白人的SAT网课分数高这么多才能被录取呢?
这有点像三个人排队,黑人学生在左,中间是白人学生,右边是亚裔学生。黑人学生要保护,挤压了白人学生,而白人学生又对亚裔学生形成挤压,但是亚裔学生看到的是白人学生,所以就’怼’上了白人学生。
我们不妨假设,美国高校完全以SAT网课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那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估计会出现一系列长期’困扰’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的教育现象,即大部分中小学学生陷入无止境的课外补习状态。
因为高等院校是教育的风向标,整个教育系统的建设也都围绕着高等院校指定的方向所调整,所以可想而知,整个美国的教育都会变成唯分数论,变得以考试为导向。
但美国并不认同这一点,因为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这种多元不仅体现在族裔的多元上,也体现在价值的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上。这种多元带来的认知结果就是:不能用统一标准去框定人。
我们知道,在美国的学生群体中一直盛行着打工文化。大部分学生自13岁开始,也会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这在美国文化中不仅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
美国中学一般在下午三点就放学,放学之后的时间完全由个人支配,有些学生会去打工赚钱,比如带小孩、送报纸、餐厅服务员,有些学生会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比如拉小提琴、参加足球队、做慈善等。
一方面,这是由长期以来渗透美国社会的自由主义精神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是由美国高校多元的录取制度所呵护带来的结果。
美国高校,尤其是那些顶级高校,要培养的是世界公民,他们需要的学生不仅要有出色的智力表现,还要有优秀的精神品质。而对于这些因素的全方位考量,并不能完全还原成一场或几场考试的分数高低。
也正因为此,在美国高校的招生官看来,SAT网课分数顶多只能占录取因素的四分之一,其它需要考量的因素还包括课外活动、非学术能力等。既然如此,大部分美国学生与其把时间孤注一掷地放在考试刷题上,还不如各方面平衡下。
但是,亚裔学生的态度却不同于大部分美国学生。
考试的原型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亚洲核心,影响着整个亚洲文化,所以几乎整个亚洲文化圈都认同考试标准以及考试文化。虽然亚裔学生也是美国人,但是他们并不见得生活在我们所认识的’美国文化’下。
他们或许更像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过着中国式的生活。
相应地,他们也会带着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看待美国教育系统下的SAT网课考试,从而采取更加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策略来应对高校录取标准。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亚裔学生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提高SAT网课的分数上,但是在学校以外,又把时间大把花在课程补习上,极少参与社会活动和打工。久而久之,在招生官眼里的亚裔学生形象就变得’高分低能’,甚至是脱离社会的。
当然,这种印象可能是刻板的,但是不代表是没有理由的。
平等和公平是两回事,采取统一的考试方式固然是平等,但并不见得是公平。所谓的公平,即是让正确的人处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他自身的潜能(capability)。在这个意义上,若采取单一的考试标准,对于那些本身不适应考试的群体来说,那就会显得不公平。
或许,录取的标准总体上依旧是公平的,只不过,当你某个方面——比如社交、社会活动——的能力上表现得不足时,就必须在另一个方面——比如考试——的能力表现得特别出色。
所以,与其说美国高校因为歧视所以对亚裔学生的SAT网课分数要求更高,不如说是美国高校意识到亚裔学生更适合/在乎考试,所以在衡量亚裔学生时,更加看重他们的SAT网课分值。
当招生官拿着亚裔学生的材料时,心里可能想的是:既然你们这么认同分数,那么我干脆就按分数来选拔你们吧,对于那些不完全认同分数的族裔,我再采取不唯分数论的标准吧!
’平权法案’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高校录取方面,在增加黑人学生比例的同时降低了其它族裔学生的比例。问题是,白人群体在资源分配上向来不吃亏,有时候还占优,凭什么华裔要比白人的SAT网课分数高这么多才能被录取呢?
在美的华裔学生一直以来都认为,美国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招生录取程序上对于华人的歧视。
他们的证据是,’亚裔学生需要在满分1600分的标准化考试(SAT网课)中比白人平均高出140分才能得到相同的录取结果’。
并且他们还相信,造成录取不公平的直接原因是’平权法案’。
所谓的’平权法案’,并非指某项特定法案,而是指包含了由法律、政策、政府引导等各方面构成的一揽子行动。其翻译自英文’affirmative action’,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扶助运动’,其目的是要矫正在教育、就业领域由种族原因造成的不平等现象。
虽然美国宪法早就赋予了全体公民平等的权利,但直到1950、1960年代,种族隔离依然随处可见,无论是教育,还是就业,黑人都受到歧视。为了改变这一境况,肯尼迪在1961年颁布了相关行政命令,随后又推动了一系列法案,使扶助行动从政治领域扩散至社会领域。
▲肯尼迪
这场运动影响深远且广泛,不少高等院校也顺势而行动。
为吸收不同族裔的人群,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同时也为融合社会各阶层,自平权运动以来,美国高校就有倾向性地调整入学人群的比例,其中,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级名校都做了示范。
直接结果就是,在高校录取方面,在增加黑人学生比例的同时降低了其它族裔学生的比例。
当入学比例被限定,入学的竞争就会变得’激烈’,所以在不同族裔间的’同等分数不被录取’的现象屡有发生。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考试一直以来都会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才方式。只要采取严格的监督机制杜绝作弊,那么总体上,考试还是能被算作最反映学生’实力’的手段。虽然运气成分常有,但不具决定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相信,录取应该以分数为标准,择高录取。
所以一旦出现其他学生(例如黑人学生或白人学生)被’低分录取’的情况时,许多亚裔学生会本能地假定这是由不公平的录取办法所致。
可现实并不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总会呈现出某种类似的生活方式,这既有历史文化上的原因,也有政治社会上的原因。因为历史上长期的不平等待遇,黑人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总是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整个群体恶劣的生存困境。
虽然今天在法律上落实了平权,但是在生活领域的资源分配上,并不能在第二天就被矫正过来,毕竟,群体困境的摆脱并非朝夕之事。这里需要一个代际更新的过程。鉴于这一点,对于黑人学生放低点要求,大家也都表示理解。
问题是,白人群体在资源分配上向来不吃亏,有时候还占优,凭什么华裔要比白人的SAT网课分数高这么多才能被录取呢?
这有点像三个人排队,黑人学生在左,中间是白人学生,右边是亚裔学生。黑人学生要保护,挤压了白人学生,而白人学生又对亚裔学生形成挤压,但是亚裔学生看到的是白人学生,所以就’怼’上了白人学生。
我们不妨假设,美国高校完全以SAT网课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那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估计会出现一系列长期’困扰’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的教育现象,即大部分中小学学生陷入无止境的课外补习状态。
因为高等院校是教育的风向标,整个教育系统的建设也都围绕着高等院校指定的方向所调整,所以可想而知,整个美国的教育都会变成唯分数论,变得以考试为导向。
但美国并不认同这一点,因为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这种多元不仅体现在族裔的多元上,也体现在价值的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上。这种多元带来的认知结果就是:不能用统一标准去框定人。
我们知道,在美国的学生群体中一直盛行着打工文化。大部分学生自13岁开始,也会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这在美国文化中不仅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
美国中学一般在下午三点就放学,放学之后的时间完全由个人支配,有些学生会去打工赚钱,比如带小孩、送报纸、餐厅服务员,有些学生会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比如拉小提琴、参加足球队、做慈善等。
一方面,这是由长期以来渗透美国社会的自由主义精神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是由美国高校多元的录取制度所呵护带来的结果。
美国高校,尤其是那些顶级高校,要培养的是世界公民,他们需要的学生不仅要有出色的智力表现,还要有优秀的精神品质。而对于这些因素的全方位考量,并不能完全还原成一场或几场考试的分数高低。
也正因为此,在美国高校的招生官看来,SAT网课分数顶多只能占录取因素的四分之一,其它需要考量的因素还包括课外活动、非学术能力等。既然如此,大部分美国学生与其把时间孤注一掷地放在考试刷题上,还不如各方面平衡下。
但是,亚裔学生的态度却不同于大部分美国学生。
考试的原型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亚洲核心,影响着整个亚洲文化,所以几乎整个亚洲文化圈都认同考试标准以及考试文化。虽然亚裔学生也是美国人,但是他们并不见得生活在我们所认识的’美国文化’下。
他们或许更像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过着中国式的生活。
相应地,他们也会带着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看待美国教育系统下的SAT网课考试,从而采取更加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策略来应对高校录取标准。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亚裔学生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提高SAT网课的分数上,但是在学校以外,又把时间大把花在课程补习上,极少参与社会活动和打工。久而久之,在招生官眼里的亚裔学生形象就变得’高分低能’,甚至是脱离社会的。
当然,这种印象可能是刻板的,但是不代表是没有理由的。
平等和公平是两回事,采取统一的考试方式固然是平等,但并不见得是公平。所谓的公平,即是让正确的人处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他自身的潜能(capability)。在这个意义上,若采取单一的考试标准,对于那些本身不适应考试的群体来说,那就会显得不公平。
或许,录取的标准总体上依旧是公平的,只不过,当你某个方面——比如社交、社会活动——的能力上表现得不足时,就必须在另一个方面——比如考试——的能力表现得特别出色。
所以,与其说美国高校因为歧视所以对亚裔学生的SAT网课分数要求更高,不如说是美国高校意识到亚裔学生更适合/在乎考试,所以在衡量亚裔学生时,更加看重他们的SAT网课分值。
当招生官拿着亚裔学生的材料时,心里可能想的是:既然你们这么认同分数,那么我干脆就按分数来选拔你们吧,对于那些不完全认同分数的族裔,我再采取不唯分数论的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