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几乎是全民话题。因为抛开这个词被爱美女孩当做终身奋斗的目标之外,你我都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胖子,已经越来越多。
肥胖,曾经是许多人眼中生活优裕的样子,而今却成了贫穷、无力负担更健康生活的象征。
肥胖早已不是一种’富态’,而是一种病。
是什么’养胖’了今天的人?
【数据】
胖子人数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著名的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网站刊登的一篇名为《疾病的全球负担研究》的报告:如今,全球有1/3的人超重或肥胖。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穷国或富国,无一幸免。
(肥胖问题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中东)
一份涵盖195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从1980—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22亿人体重超标,占人类总人口约1/3,其中8亿人肥胖。1980年以来,有73个国家的肥胖人口翻了一番,400万人因肥胖症早逝。
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胖子实在太多了。尤其是非洲裔、南美裔,当然也有不少白人。
美国是全球超重或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总数达到1.6亿人。当然,在任何事情上都不甘落后的中国,肥胖人数也已达到6200万,居于全球第二。紧随其后的有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埃及、德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
【文化】
肥胖国家大多说英语
如果单论肥胖人口比例的话,’肥胖国家’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中,肥胖率最高的7个国家依次是美国,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在这7个国家中,有6个都是英语国家,而且是OECD的成员国中仅有的6个英语国家。
专家将这些国家的肥胖,归咎于美式生活方式。美国多年来一直在对外输出它的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开遍了全球,好莱坞电影也时刻向我们展示着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吃着高热量的饮食,到哪儿都开车,窝在沙发里捧着爆米花看肥皂剧……这种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全世界最’酷’的生活,争相效仿。
莱昂纳多:一个任性的boy
语言相同的国家,更容易吸纳彼此的文化。正是因此,那些和美国一样说英语的国家才被集体带进了排行榜前列。
至于墨西哥,完全是个另类。历史上它的肥胖率一直都不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它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同美国的经济来往大大加强,从这个时候起肥胖率开始激增。
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缔结的北美自贸协定生效,降低或消除了相当一部分商品关税。随着协定的生效,墨西哥迅速沦为’垃圾食品’天堂。
这些食物富含脂肪、糖、盐及化学物质,易于填饱肚子且价格经济实惠。很快,墨西哥人就喜欢上这些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包括快餐和碳酸饮料。有的父母甚至把可乐放在奶瓶里喂孩子。
33岁的墨西哥男子Juan Pedro Franco,体重最高时接近600公斤,卧床6年,至今无法行走
这些食物廉价而且容易获得,这让许多墨西哥民众对加工速食食品越来越依赖,于是,墨西哥人扔掉了自己传统的’玉米饼’,转而去拥抱’汉堡包’。
【转变】
爱吃素的中国人变了
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扔掉清粥小菜去拥抱汉堡披萨,也同样被认为是时尚潮流。年轻人约会都更愿意去必胜客或者牛排馆,只有油腻的中年人才会到茶馆泡壶茶边撸手串边谈人生。
比西式的生活方式更早改变的,是中国人的餐桌。仅仅是在30年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普通人家都很少吃肉,尤其大块吃肉。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仍然是素食民族,消耗的卡路里 98% 来自菜蔬。不吃黄油、奶酪或牛奶,食用的猪肉和鱼也非常少,蛋白质来自大豆制品,比如豆腐。
在长久的物质匮乏遗留下的普遍心态影响下,如今仍有许多国人认为胖是身体强壮、家庭富裕的象征,对’健康宝宝’的理解,也更偏向于’大胖小子’、’大胖丫头’这样的形象。所以,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腰包渐渐丰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追求’温饱’,直接升级到’吃饱吃好’的层面。当然,出于对之前肚里缺乏油水的补偿心理,许多人对吃好的概念主要有两个:吃肉,吃饱。
这情形在农村更加明显。对于还保留着饥荒记忆的农村来说,依然保持着’要吃饱’的惯性,而对于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一辈而言,对孩子在食物上的纵容,显得更加无可辩驳、根深蒂固。
在这种心理之下,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肥胖的比例更高一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为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心里会觉得有所亏欠,只能从物质上给予补偿。而祖辈哪懂什么营养均衡,更多的是纵容和溺爱,孩子爱吃,那就多吃点。
中国以前穷,穷得连方便面都是奢侈之物,更别说肯德基这类所谓的’垃圾’食品。2016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才1981元,一个月只能买66份肯德基。显然,顿顿吃肯德基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底层还不可能做到,但是再过十年呢?
健康的食品,供应不如快餐食品便捷,所以想吃就得付出时间成本。在赚钱路上狂奔的人们不见得买不起,但是会选择最实惠的食物,而美国快餐业长久以来雄辩地证实了,用糖和脂肪的组合来喂饱一个人,是最实惠的。
【幕后】
食品公司是肥胖帮凶
美国纪录片《食品工厂》,讲述了在食品工业化进程中,为了追求成本和利润而造成的恶果。美国的食品工业非常发达,这让罐头食品、碳酸饮料、鸡肉、薯条等等都很便宜。相比而言,健康饮食比如蔬菜之类的却比较贵。
不少穷人成天以汉堡、薯条、可乐这些高热量的食物为主食,而吃得越胖越不愿意活动,越不动越胖,越胖健康问题越多,然后花更多的钱吃药,变得更穷……彻底陷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如今,将西式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引入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最偏僻的地区,这是西方食品公司正在实施的食品体系转型。这当然不是跨国食品公司有多么高的觉悟,原因很简单,随着加工食品在富裕国家的增速逐渐放缓,跨国食品公司才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急剧扩张。西方食品公司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上所向披靡,更严重颠覆了那里的传统饮食。
在一些跨国食品公司眼中,新的利润增长点,特指年轻人消费群体。可口可乐国际总裁艾哈迈德·波泽尔(Ahmet Bozer)曾说过:’过去 30 年里,全球有一半人口未曾喝过可口可乐;直到上周,仍然有 6 亿青少年不曾喝过可乐。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在食品公司的眼中,他们更看重的商机,但在许多公共卫生专家看来,过多食用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导致糖尿病、心脏病和慢性疾病成为了新的流行病,这些疾病都与急速攀升的肥胖率密切相关,而罹患这些疾病的人群,恰恰来自于二三十年前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折磨的贫困地区。
【现实】
穷人越来越胖,全世界都一样
肥胖率与国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不过,这并不代表低收入国家就不受肥胖问题影响。现实是,全球的肥胖人口,有2/3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就连在经常闹饥荒的非洲,也有1000万儿童体重超标。
穷人越来越胖这个看似荒谬的现象,在许多国家真实上演。这恐怕要和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有关。肥胖并不是所谓的营养过剩,而是饮食被高糖、高碳水化合物所占据。这不是富裕的表象,而是收入有限和社会地位有限的被动结果。
美国的非洲裔与拉丁裔肥胖率较高,恰恰因为他们的贫困率也较高。在美国,越是穷人越有可能发胖。许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出门以车代步,回家就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看电视,成为一个’沙发土豆’。
穷人有吃的就不错了,有限的钱买的吃的,当然要让自己’更满足’才行。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小孩子很像,关注的并不是每一块钱能买到多少营养,而是能买到多少多巴胺。餐饮业很快发现了这个作弊的捷径,于是,大幅提高糖类使用,让人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健康的饮食不但因为肉比碳水化合物更贵,还因为快餐店处处可见,但买到好的食材需要开车跑得更远、更花费时间烹饪,甚至还需要更宽松的用餐时间等等。这都是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人没法给出的成本。
美国穷人可以得到政府的食品券,可是有些人拿着食品券,不是去换面包、鸡蛋、牛奶,而是拿去换薯片、糖果等等零食。原因很简单,这些专门为迎合人类喜欢的口味生产出来的食品,比天然的食物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也更容易带来满足。当然,还足够廉价。
当然,有钱人越来越瘦,中低收入者体重越来越大这个现象,已经在中国显现。索福瑞集团的调研显示,中国中低收入群体已占肥胖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比例,就像上面说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例子一样。
普通的打工者每天以快餐食品和劣质营养成为普遍消费,包装食品占据人们生活,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因为用更少的钱能获得更多满足感而风靡底层与农村。’穷人胖、富人瘦’已从西方社会蔓延到中国,在贫富之间筑起了一道新的’阶层鸿沟’。
2016年,扎克伯格有个跑步计划,一年跑365英里,他只用了7个半月就完成了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食物价格低廉,而且随处都能买到。乍一看确实如此。然而仔细思考后你会发现,这样的饮食正逐渐吞噬着我们的身材和健康。
这真是一个让人很扎心的事实。你胖,其实是因为你穷!
’减肥’,几乎是全民话题。因为抛开这个词被爱美女孩当做终身奋斗的目标之外,你我都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胖子,已经越来越多。
肥胖,曾经是许多人眼中生活优裕的样子,而今却成了贫穷、无力负担更健康生活的象征。
肥胖早已不是一种’富态’,而是一种病。
是什么’养胖’了今天的人?
【数据】
胖子人数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著名的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网站刊登的一篇名为《疾病的全球负担研究》的报告:如今,全球有1/3的人超重或肥胖。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穷国或富国,无一幸免。
(肥胖问题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中东)
一份涵盖195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从1980—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22亿人体重超标,占人类总人口约1/3,其中8亿人肥胖。1980年以来,有73个国家的肥胖人口翻了一番,400万人因肥胖症早逝。
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胖子实在太多了。尤其是非洲裔、南美裔,当然也有不少白人。
美国是全球超重或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总数达到1.6亿人。当然,在任何事情上都不甘落后的中国,肥胖人数也已达到6200万,居于全球第二。紧随其后的有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埃及、德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
【文化】
肥胖国家大多说英语
如果单论肥胖人口比例的话,’肥胖国家’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中,肥胖率最高的7个国家依次是美国,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在这7个国家中,有6个都是英语国家,而且是OECD的成员国中仅有的6个英语国家。
专家将这些国家的肥胖,归咎于美式生活方式。美国多年来一直在对外输出它的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开遍了全球,好莱坞电影也时刻向我们展示着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吃着高热量的饮食,到哪儿都开车,窝在沙发里捧着爆米花看肥皂剧……这种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全世界最’酷’的生活,争相效仿。
莱昂纳多:一个任性的boy
语言相同的国家,更容易吸纳彼此的文化。正是因此,那些和美国一样说英语的国家才被集体带进了排行榜前列。
至于墨西哥,完全是个另类。历史上它的肥胖率一直都不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它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同美国的经济来往大大加强,从这个时候起肥胖率开始激增。
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缔结的北美自贸协定生效,降低或消除了相当一部分商品关税。随着协定的生效,墨西哥迅速沦为’垃圾食品’天堂。
这些食物富含脂肪、糖、盐及化学物质,易于填饱肚子且价格经济实惠。很快,墨西哥人就喜欢上这些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包括快餐和碳酸饮料。有的父母甚至把可乐放在奶瓶里喂孩子。
33岁的墨西哥男子Juan Pedro Franco,体重最高时接近600公斤,卧床6年,至今无法行走
这些食物廉价而且容易获得,这让许多墨西哥民众对加工速食食品越来越依赖,于是,墨西哥人扔掉了自己传统的’玉米饼’,转而去拥抱’汉堡包’。
【转变】
爱吃素的中国人变了
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扔掉清粥小菜去拥抱汉堡披萨,也同样被认为是时尚潮流。年轻人约会都更愿意去必胜客或者牛排馆,只有油腻的中年人才会到茶馆泡壶茶边撸手串边谈人生。
比西式的生活方式更早改变的,是中国人的餐桌。仅仅是在30年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普通人家都很少吃肉,尤其大块吃肉。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仍然是素食民族,消耗的卡路里 98% 来自菜蔬。不吃黄油、奶酪或牛奶,食用的猪肉和鱼也非常少,蛋白质来自大豆制品,比如豆腐。
在长久的物质匮乏遗留下的普遍心态影响下,如今仍有许多国人认为胖是身体强壮、家庭富裕的象征,对’健康宝宝’的理解,也更偏向于’大胖小子’、’大胖丫头’这样的形象。所以,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腰包渐渐丰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追求’温饱’,直接升级到’吃饱吃好’的层面。当然,出于对之前肚里缺乏油水的补偿心理,许多人对吃好的概念主要有两个:吃肉,吃饱。
这情形在农村更加明显。对于还保留着饥荒记忆的农村来说,依然保持着’要吃饱’的惯性,而对于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一辈而言,对孩子在食物上的纵容,显得更加无可辩驳、根深蒂固。
在这种心理之下,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儿童’,肥胖的比例更高一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为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心里会觉得有所亏欠,只能从物质上给予补偿。而祖辈哪懂什么营养均衡,更多的是纵容和溺爱,孩子爱吃,那就多吃点。
中国以前穷,穷得连方便面都是奢侈之物,更别说肯德基这类所谓的’垃圾’食品。2016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才1981元,一个月只能买66份肯德基。显然,顿顿吃肯德基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底层还不可能做到,但是再过十年呢?
健康的食品,供应不如快餐食品便捷,所以想吃就得付出时间成本。在赚钱路上狂奔的人们不见得买不起,但是会选择最实惠的食物,而美国快餐业长久以来雄辩地证实了,用糖和脂肪的组合来喂饱一个人,是最实惠的。
【幕后】
食品公司是肥胖帮凶
美国纪录片《食品工厂》,讲述了在食品工业化进程中,为了追求成本和利润而造成的恶果。美国的食品工业非常发达,这让罐头食品、碳酸饮料、鸡肉、薯条等等都很便宜。相比而言,健康饮食比如蔬菜之类的却比较贵。
不少穷人成天以汉堡、薯条、可乐这些高热量的食物为主食,而吃得越胖越不愿意活动,越不动越胖,越胖健康问题越多,然后花更多的钱吃药,变得更穷……彻底陷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如今,将西式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引入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最偏僻的地区,这是西方食品公司正在实施的食品体系转型。这当然不是跨国食品公司有多么高的觉悟,原因很简单,随着加工食品在富裕国家的增速逐渐放缓,跨国食品公司才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急剧扩张。西方食品公司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上所向披靡,更严重颠覆了那里的传统饮食。
在一些跨国食品公司眼中,新的利润增长点,特指年轻人消费群体。可口可乐国际总裁艾哈迈德·波泽尔(Ahmet Bozer)曾说过:’过去 30 年里,全球有一半人口未曾喝过可口可乐;直到上周,仍然有 6 亿青少年不曾喝过可乐。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在食品公司的眼中,他们更看重的商机,但在许多公共卫生专家看来,过多食用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导致糖尿病、心脏病和慢性疾病成为了新的流行病,这些疾病都与急速攀升的肥胖率密切相关,而罹患这些疾病的人群,恰恰来自于二三十年前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折磨的贫困地区。
【现实】
穷人越来越胖,全世界都一样
肥胖率与国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不过,这并不代表低收入国家就不受肥胖问题影响。现实是,全球的肥胖人口,有2/3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就连在经常闹饥荒的非洲,也有1000万儿童体重超标。
穷人越来越胖这个看似荒谬的现象,在许多国家真实上演。这恐怕要和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有关。肥胖并不是所谓的营养过剩,而是饮食被高糖、高碳水化合物所占据。这不是富裕的表象,而是收入有限和社会地位有限的被动结果。
美国的非洲裔与拉丁裔肥胖率较高,恰恰因为他们的贫困率也较高。在美国,越是穷人越有可能发胖。许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出门以车代步,回家就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看电视,成为一个’沙发土豆’。
穷人有吃的就不错了,有限的钱买的吃的,当然要让自己’更满足’才行。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小孩子很像,关注的并不是每一块钱能买到多少营养,而是能买到多少多巴胺。餐饮业很快发现了这个作弊的捷径,于是,大幅提高糖类使用,让人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健康的饮食不但因为肉比碳水化合物更贵,还因为快餐店处处可见,但买到好的食材需要开车跑得更远、更花费时间烹饪,甚至还需要更宽松的用餐时间等等。这都是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人没法给出的成本。
美国穷人可以得到政府的食品券,可是有些人拿着食品券,不是去换面包、鸡蛋、牛奶,而是拿去换薯片、糖果等等零食。原因很简单,这些专门为迎合人类喜欢的口味生产出来的食品,比天然的食物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也更容易带来满足。当然,还足够廉价。
当然,有钱人越来越瘦,中低收入者体重越来越大这个现象,已经在中国显现。索福瑞集团的调研显示,中国中低收入群体已占肥胖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比例,就像上面说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例子一样。
普通的打工者每天以快餐食品和劣质营养成为普遍消费,包装食品占据人们生活,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因为用更少的钱能获得更多满足感而风靡底层与农村。’穷人胖、富人瘦’已从西方社会蔓延到中国,在贫富之间筑起了一道新的’阶层鸿沟’。
2016年,扎克伯格有个跑步计划,一年跑365英里,他只用了7个半月就完成了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食物价格低廉,而且随处都能买到。乍一看确实如此。然而仔细思考后你会发现,这样的饮食正逐渐吞噬着我们的身材和健康。
这真是一个让人很扎心的事实。你胖,其实是因为你穷!